作为开发者,产品经理,你是否想到一个超级牛的功能,但上线后发现用户却不怎么用。 为什么明明很好的一个功能,用户却不买账?
其实,这就像家长打着“为孩子好”的旗号,做着其实是对家长有利的事情。站在家长自己的价值立场上,思考出的结果,表面上对孩子好,其实只是对家长好。
李想造车,1万预算花在哪个配置
李想在他的《产品16讲》课程里,讲过一个案例。
他问工程师,如果增加1万预算,会给汽车增加什么配置,工程师回答各种各样:空气悬挂,大中控,铝合金车身。 他又问了一个问题,如果你去买车,如果预算多1万,你希望增加什么样的配置。这个时候90%的工程师回答:好点内饰。
李想的工程师,替用户着想,有多的预算给他们添加空气悬挂,铝合金车身。虽然表面上是在为用户提供功能,但却是站在自身能给予的立场,而这极大可能不是用户想要的,用户想要的可能更直接简单:好点的内饰。
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
梁宁在真需求中有一句话,一针见血。
你自己认为它有价值,并不代表它有商业价值。符合对方的需求对方愿意为它付费,它才有商业价值。
这个世上,有没有一个人,和你的感受利益完全一致? 受限于每个人的经历,阅历,圈子,接触到的信息不同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。
如果你和用户有着大不相同的经历,那就不要将你的价值取向强加给用户。
那如何才能真正的替用户着想
711的CEO铃木敏文在《零售心理战》指出两个不同的角度:"为顾客着想”,“站在顾客的立场“。他强调:
“为顾客着想”终究是以卖方的立场为前提,脱离了消费者的普通生活;而“站在顾客立场”思考则跳出了工作和历史经验的框架,找到了贴近生活的角度。
“为顾客着想” 和 “站在顾客立场” 的区别
区别 | “为顾客着想” | “站在顾客立场” |
出发点 | 卖方 | 顾客 |
思维模式 | 基于历史经验、思维定势、教条主义 | 跳出卖方立场与过去的成功经验 |
思考框架 | 以卖方为中心,在卖方的能力范围内 “尽最大努力” | 以顾客需求为中心 |
关注点 | 卖方利益 | 顾客需求 |
最终结果 | 可能偏离顾客真正需求 | 真正回应和满足顾客需求 |
站在用户立场的操作方法
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, 核心是要跳出卖方立场和固有经验,真正从顾客角度出发, 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, 并以此为基础提供产品和服务。
以下是具体方法:
1,把自己当成顾客:
在设计产品和服务时, 不断问自己: 如果我是顾客, 我想要什么? 我会怎么想? 我会遇到什么问题?
比如, 在设计快递鲜花的包装时, 不仅要考虑运输安全, 还要考虑顾客打开包装的便利性。
2,回归普通人的视角:
不要把自己当成专家, 不要被行业的经验和规则所束缚。
多观察日常生活, 从中发现顾客的潜在需求。
比如, 佐藤可士和在设计手机时, 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, 意识到消费者希望手机颜色统一, 并最终推出了单色手机。
3,积极与顾客沟通:
通过询问、观察、试吃等方式, 了解顾客的想法和感受。
在沟通过程中, 努力与顾客建立共情关系, 让他们感受到你理解他们的需求。
比如, 便利店店员可以通过询问顾客需求, 主动提供帮助, 让顾客感受到便利和关怀。
4,关注顾客的心理:
了解顾客的消费心理, 比如“损失规避心理”,“想要确认”的心理等等。
根据顾客的心理特点, 设计产品和服务, 并提供合理的购买理由。
比如, 在推出高价产品时, 可以同时提供更高价的选择, 让顾客感受到高价产品的价值。
结束语
在创造产品的旅程中,我们常常为自己的创意而自豪,却忽略了用户的真实需求。只有真正站在用户的立场,才能打造出触动人心的产品。
愿我们都能放下自我,回归用户视角,用心倾听他们的声音。如果你也认同这一点,不妨将这篇文章分享出去,让更多人一起关注用户的真实需求,共同创造更美好的产品体验。
《做产品千万别像父母一样对用户说“为你着想”》留言数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