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户说的需求是真实的需求吗?
厂商提供的功能满足了真实的需求吗?
最近看《李想 产品实战16讲》,刚好回答了这两个问题。
什么是需求
需求是用户要解决的问题。
产品功能或feature不是需求;用户提出的解决方案不是底层需求。
用户提出的需求可能是表面上的需求。
案例:
用户需求:一个更长的电话绳子
实际需求:能够自由移动-无线电话
厂商想的功能不是需求,只是厂商自己的技能。
真正的用户价值,一定是帮助用户解决了某个问题,或者完成了某项任务,而不是仅仅提供了某个简单的功能。
顺着用户提出来的方案,去找他内心更底层的动机成因,从而创造性地去满足用户最底层的需求。
用户需求框架
安全感:不让用户说不
大多数时候,我们看一个产品,都容易先看有没有什么亮点,能够吸引用户下单。 但实际上,最应该先去看的,不是吸引用户的亮点,而是直接劝退用户的致命缺点。通常来讲,这个致命缺点,都跟安全感有关。
价值感:解决用户问题,并超越用户需求
价值感,就是面对你的目标用户群,他们花同样的钱,买到的功能和体验,是不是对自己最好的,而不是汽车厂商自己刷出来的存在感。
案例:3秒加速VS乘客舒适性
理想每一款车,都会提供四轮驱动的配置,但是不会把车做到 3 秒、 4 秒的百公里每小时加速。因为这对家庭用户是非常不友好的。 过高的加速性能,会让车里的其他家庭成员,感到严重的不适。所以我们会把车做到 5 秒多的加速,确保足够安全的性能,又能保证后排家庭成员乘坐的舒适性。
向往感:情感价值
向往感就是用户渴望拥有的场景。 核心就在于,要想办法让产品,能够唤起用户心中向往的场景。 或者换个角度来讲,让用户本来向往的场景、画面,嫁接到你的产品中来。
案例:
人调侃的“冰箱、彩电、大沙发”。 理想非常清楚理想的目标用户群是谁,这些功能,最容易唤起家庭用户对于自家客厅的想象,进而联想到一家人舒舒服服、其乐融融的幸福场面。
如何发现需求
观察而不是询问
上个世纪亨利·福特说过的那句话:你问一个人想要什么,他肯定说,想要一匹更快的马,而不是汽车。
少做一对一访谈,多做多人共创
用户调研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,那就是“表演”。我们每个人面对外界,都会别在乎自己的面子,所以说话的时候,会情不自禁地去想,怎么说会显得比较高级且有水平,或者显得懂行。
单独聊的时候,一般都需要一来一回地提问,自然而然就成了产品经理在做引导,我们就很容易错过那些我们自己也没想到的需求。
共创会具体怎么开呢?
三四个小组分头讨论,最后再汇总碰撞,这样避免了一个意见领袖影响其他所有人的观点。 共创会提问的时候,不要直接问用户有哪些需求,而是先让他回忆场景。 就某个具体的功能来谈时,我们也不要问用户具体的方案,而是问他感性的期待。 共创会不需要现场得出结论。共创会的目的,是让用户充分地表达。收敛结论,以及最后做选择题,都是产品团队事后需要去做的事情。
回到用户的购买现场去观察
理想的产品团队,会进入到用户的家庭生活,跟他们一起呆一天,不带任何目的,只是去观察他们生活中的用车场景,然后再自己从里面总结和提炼出高频出现的需求。
还要验证
做完了用户需求的初步挖掘,这只是相当于我们有了一大堆的“假设”。需要进一步验证。 需求的验证,准确来讲,就是想象和模拟。 虽然是想象,但其实是挺准的。产品团队的成员,都会找生活经验特别丰富的同事,有生活经验,有体验,再去共情真实用户的使用场景,并不是很难的事。
如何决定需求优先级
聚焦核心用户群
不分大众小众,只看是否高频
现在流行的在当初可能是小众的,例如抖音,当初短视频小众,但出来后短视频就变得大众。 只要是用户高频使用的功能,你在上面下功夫,相对来讲,就更容易给用户带来可感知的体验升级。
案例
理想把“电吸门”作为标配,因为关门是一个非常高频的行为,每天都会发生多次。我们把这个功能做出来,用户的体验升级是非常明显的。
关注ROI,差异化
你能看到的高频需求,竞争对手也可以看到。大家都做,就很难做出超越用户体验的产品。 哪些需求,竞争对手还没有很好地去满足,或者市场上现有的解决方案, 还存在完善的空间。
细分到原子级的配置
原子级的对标,并不是说去堆积功能、比参数,这里面的核心还在于,怎么合理地运用成本,给用户带去最大化的体验提升。
案例: 比如座椅加热这个功能。竞品的座椅只能做到底部和背部加热,侧面还是冰凉的,所以我们就加上了侧翼加热,这样才算是有竞争力。
总结
核心:用户需要看核心用户在使用场景要解决的底层问题。 考虑:使用频次,竞争中ROI 方法:观察用户,细化拆分功能,从用户视角思考
最大收获:用户要的不一定是用户的正需求;厂家能给的也不一定是用户想要的。
《用户提的需求是真实的需求吗?《李想 产品实战16讲》笔记》留言数:0